十堰市位于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丹江口水库库区,其污水处理成效必然的联系到“一江清水”送北京。
11月中旬,在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东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日处理2000立方米的污水厂占地仅2.5亩,出水水质清澈。由于采用了武汉碧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BL水循环处理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该工艺占地和投资节省约1/3;运行的成本也节省了约1/3,剩余污泥量减少2/3;特别是,耐受污染物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更为适应城镇污水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的情况,保证了出水水质的连续稳定达标和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
而BL水循环处理工艺正是武汉环境保护联盟的推荐技术之一。而武汉碧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奥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正是联盟的发起单位。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和农村水体黑臭、覆盖京津冀、东北等区域的大面积雾霾、重金属污染事件频频暴发……随着大量环保新技术的涌现,选择先进可靠的环保技术、质量优良的环保设施也成了一个难题。
“联盟是致力于做‘真环保’的社会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民间组织……以各自的优势资源,组成强势力量,共同占领和开创国内及国际环保市场等。”武汉碧蓝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德洪说。
联盟还特别设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会具有独立工作和决策权力,主要职责是对环保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进行审核检查评估,其次是提出研发技术需求;并对委员会做出的结论负责。技术专家委员会需签署保密协议,对成员的技术、资源、信息严格保密等,能起到对政府部门需求提供可参考依据。
“我们并不是把所有愿意加入联盟的单位都吸纳进来。而是设置了‘门槛’,先要组成技术专家委员会,对申请加入我们联盟单位做考察,以确保成员单位具备良好诚信,真实有效的特有技术等。”柯德洪说,这样,不但维护了联盟的诚信,也对当前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环保新技术起到甄选推优的效果。
联盟顾问专家、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教授鲍建国教授说,之所以推荐BL水循环处理工艺,也是经过联盟的技术专家委员会的评估。特别是该工艺巧妙的双导流结构,形成对沉淀区活性污泥的有效选择,并将选择后的优质剩余污泥气提回流至污泥池,通过梯级曝气,引导回流污泥与污泥池的污泥充分混合,保持BL工艺的污泥浓度高于传统活性污泥池1/2,因此,处理同等的废水,可以大幅度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污水处理设备占地和投资等大幅度减少了。
鲍建国说,从2005年开始第一个BL工艺的稳定运行至今,到宜昌、十堰、陕西等多地众多的BL工艺的实际应用实例,这已反复验证和该工艺的上述优势。可以说,联盟评定技术和工艺,不但考虑其先进性、经济性,还要考虑到项目运行的范围和可持续性等。
污染负荷低、面积广大而分散,农村污染治理一直是国家与地方的环境难题。不同于大城市的集中处理大项目,但众多中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单体污水量少,污水处理收费便宜等。尽管我国中小污水处理市场广阔,污染处理公司数众多,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非公有制企业在当前参与国家污水治理存在困境。
“早在2005年,采用BL水循环处理工艺的宜昌市平湖污水处理厂,就通过了湖北省环保厅、宜昌市环保局相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评审。宜昌市环保局在线月完工并投入试运行,平湖污水处理厂各项出水指标一直正常,稳定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具有工艺集约,占地面积小;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维护简单;活性污泥回流性好,并可减少65%的污泥排放量;无噪音、无异味造成的二次污染等优点。”柯德洪说,尽管该技术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在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承建了几十个污水处理厂,并稳定运行至今,但推广还存在地方政府不信任,难以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政策等难题。
鲍建国也表示,国家“水十条”要求在2017年前,重点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备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湖北省大量已建的污水处理工程需要提标扩容升级。湖北等省应抓住“十三五”规划契机,择优选择特点明显、成熟应用多年的工艺,在中小型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和提标扩能改造项目中进行推广应用。
柯德洪说,希望能够通过与联盟内的专家、企业和相关学会、协会及银行等合作,集合行业力量,对像BL水循环处理工艺这样的技术进行持续创新、改良以及项目合作等,加快在各地区推广应用,以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技术和经济实力发展迅速。柯德洪说,联盟的办公地点设在武汉,但联盟的工作、成员单位等并不局限于武汉。
据要求,联盟将重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探索和研发环保相关产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环保行业的融合与创新;创造新的环保市场,协调和组织成员具体承担和实施相关的“大环保”项目;参与和引导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国家和地方法规性文件的起草和制定。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联盟形式提供给各市县迫切地需要的水、气、土壤修复垃圾处理等综合咨询服务,分享成员之间的技术和资源,把‘散落’在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碎片化’技术集合起来,通过利益共享等,突破当前市场存在的重重壁垒,推进环保产业的‘新常态’发展。”柯德洪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